今年,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50周年,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两国间友谊的里程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马来西亚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及教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国的民间组织,如华团、商会、乡会和各种血缘性及业缘性组织,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这场盛大庆典的一部分,《中国报》将为您呈现一系列的报导,让来自全国的华团领袖们分享过去50年来与中国民间组织的互动历程与改变。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马中友谊的鲜活写照,纪录这段马中的深厚情感,探索两国人民的情谊与互动。
马中关系,从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5次驻扎马六甲时,就已开始,而鸡场街,则是见证马中关系开始的重要之地。
鸡场街是郑和官场的原址,附近一带也作为中国船队的补给中转站,此后,一批又一批的华裔先贤,陆续南下生活,也从当初的落叶归根,到后来的落地生根。
(摄影:姚美芹)
作为大马第4代华裔,马六甲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主席拿督威拉颜天禄形容,华裔先贤当初到来马来亚落地生根,与马来女子通婚后的混血后代─峇峇娘惹,可说是马中友好的“结晶品”,他们融入本地社会,还保留中华传统。
颜天禄本身也有峇峇血统,其曾祖父颜文典于清末明初从中国永春南来,与娘惹陈金娘结为夫妻,此后在这个地方开枝散叶。

鸡场街与颜天禄颇有渊源,颜天禄从小居住在鸡场街毗邻的姑务路,1980至1990年代,鸡场街逐渐没落,已故父亲拿督威拉颜文龙行政议员看到危机,于2000年成立马六甲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管理鸡场街逢周五至周日的夜市。
“当时父亲为了帮忙鸡场街的小贩,经常出钱买完小贩卖不出的食物或纪念品,再分送出去。经历艰难的时期及扛过反对与抗议的压力,一步一脚步地将鸡场街发展至今日繁忙的情景,并协助鸡场街与老街一带以‘活的博物馆’,于2008年列为世界遗产城市,鸡场街也闻名于世。”
“有句话说:鸡场街是郑和和平精神的幅射地,也是马中友谊的见证,更是峇峇娘惹文化的堡垒地,同时也是马中送王船民俗活动的发祥地,还促成了2020年马来西亚与中国联合申请的‘送王舡’庆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membershipFn.push(function(privilege) { if (!privilege.includes(\"premium_ads_flow\")) { let elem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subscibe-text-promo-in-article\'); element.classList.remove(\'d-none\'); element.classList.add(\'d-flex\'); } });

鸡场街与15中国古镇结谊
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鸡场街陆续与中国15个历史街区古镇,缔结为友好景区。
颜天禄指出,这体现了民心相通与文化先行。
他形容,鸡场街是海外华埠少数的世遗,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不但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也扮演马中民间友好交流的角色。
他透露,如今每个月平均接待17-18个中国代表团,最高纪录为一天接待7团,其中他所接待过的中国中央省市领导就多达75位。
其父亲曾于1994年接待访马的时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后来,他代表州政府接待过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中共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 等等。2013年,他受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聘为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

筹备 友谊纪念馆 时间胶囊
配合马中建交50周年,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不但在春节时以全球最大的“马中友谊祥龙”作为献礼,也正筹备“马中友谊纪念馆”及时间胶囊。
“我们也在筹备着‘马中友谊纪念馆’,纪念馆中展示自郑和下西洋、峇峇娘惹、时任首相敦拉萨于1974年访中国签署建交公报,以及一带一路倡仪迄今的两国互动记录。”
他透露,纪念馆设在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办公室旁。展示品包括1974年由新闻局出版的中文版敦拉萨访中国的全记录,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记录。
“我们也正准备‘时间胶囊’,放在鸡场街牌楼上,待50年后再打开。”
冀新生代接手传承马中情
颜天禄希望通过青年组织,由新生代接轨,一代一代传承马中两国的友好情谊。
颜天禄曾担任大马宗乡青联合总会总会长、全国八大华青主席等,他希望年轻一代的参与与交流,能赶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列车。
“中国所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搞霸权、殖民及掠夺,以郑和下西洋传播和平与友好,带动经济与贸易,这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另一个载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