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日讯)申请公民权多次被拒的案件时有所闻,但只要不放弃仍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日前就有3宗成功申请公民权的例子,为正在努力申请公民权的人士,带来希望。
士布爹国会议员郭素沁服务中心今日就3宗成功申请公民权的案例召开记者会,其中两宗是领养孩子,另一宗是海外产子的个案。
她希望鼓励已经放弃申请公民身分的人士重燃希望,也藉此让公众了解拿督斯里赛夫丁纳苏迪安作为内政部长在这方面的改革和努力。
她指出,首宗案例是一对同为61岁的本地印裔夫妻莫汉辛格和苏赫帕尔,在10年前领养女儿曼温德帕尔,但却迟迟申请不到儿童大马卡(MyKid)。
“她们领养刚出生的女孩,办理法庭手续后把文件交给内政部,但得到的回答永远是‘处理中’。”
苏赫帕尔之后向民主行动党妇女组法律局主任珊吉柯求助,但是后者向内政部发出两封电邮后都石沉大海。
“但有一天,内政部官员拨电给苏赫帕尔,指其领养的女儿档案仍然卡着,表明需要其选区的国会议员,即郭素沁向内政部提出申请。”
这对印裔夫妻在一两周后获内政部回信,指其女儿的公民权申请已获批,莫汉辛格认为,这是他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但是,由于国民登记局在冠病疫情后没有再发出儿童大马卡,必须等待其女儿年满12岁时才能申请大马卡。但这也导致其女儿无法申请前往印度的终身签证 (Life-long Visa),让他们一家人去印度的计划搁置。
“他们希望明年可以去印度金庙还愿,因为其女儿很幸运能在10岁时就获得公民身分,有些人等了20多年才获得公民权。”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membershipFn.push(function(privilege) { if (!privilege.includes(\"premium_ads_flow\")) { let elem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subscibe-text-promo-in-article\'); element.classList.remove(\'d-none\'); element.classList.add(\'d-flex\'); } });

8年前埃及产子申 2孩子等7年成公民
至于第二个案例是在海外产子的本地妇女陈素珊,她分别于10年前和8年前在埃及生了一女一子,但在去年和埃及夫婿离婚后返回马来西亚。她的这两名孩子都没有大马公民身分。
陈素珊还有一名在马来西亚沙巴出生的大女儿(11岁)。
这名拥有3名孩子的单亲妈妈说,她从2017年9月起为两名孩子申请大马公民权,但因为冠病疫情导致申请被推迟,不过,苦等6、7年后终于拿到公民身分。
由于需要证明孩子们在国内定居,她向郭素沁寻求协助以获得推荐信后,于今年1月再提交移民局,申请在同月月底即获批准。
陈素珊说,其8岁的儿子达乌德和10 岁的女儿米卡年满12岁时,才能获得儿童大马卡。
“许多在海外出生的孩子仍在等待获得公民身分,由于没有公民权,他们每年都需要更新学生签证,也无法获得教育资助,也没有资格像其他大马人一样享受医疗福利。”
陈素珊说,无论是领养的还是亲生的孩子,只要是母亲是大马人,孩子都应该享有公民身分。


华裔夫妻领养 萧杏瑜奔波13年
第三个案例是被华裔夫妻领养的印裔女子萧杏瑜(26岁),她指出,她花了13年才申请到身分证
她指出,由于她是在13岁那年才获得领养,也已于2011年随领养父母到巴生法庭宣誓。
不过,由于自己的肤色与领养父母不同,因此国民登记局拒绝其公民权申请。
她指出,她于2013年经朋友介绍下向郭素沁求助,跑了数次的国民登记局和内政部,即使每次都需要等30分钟到1小时,但申请同样被拒。
她指出,这些挫折没有让她放弃,她继续向国民登记局提出申请。
由于萧杏瑜之后因为遗失手机却而与郭素沁服务中心失去联系,之后再联系上后,在后者的建议下申请大马临时居民卡(MyKAS),并附上大马教育文凭(SPM)。
“我被要求等待3个月后就收到通知信,说我获得公民权,但被要求再等待3个月才能获得绿色的大马临时居民卡。”

每3个月去内政部 虽沮丧但没有放弃
萧杏瑜去年底在朱丽诗的陪同下到国民登记局领取大马临时居民卡,由于她年届21岁,被官员要求填写新人(Orang Baru)身份申请表格。
“但之后,我被告知大马临时居民卡(MyKAS)已获批,不需要再填写其他表格。”
萧杏瑜于今年2月22日领取大马临时居民卡,也于同日就地转换成大马身分证。
朱丽诗解释,巴生民事法庭于2011年8月已批准萧杏瑜的母亲翁玉英的收养申请,但在2013年9月向国民登记局申请公民权时却被拒绝。
“当时是国阵执政期间,她们唯有每3个月去一次内政部,虽然沮丧但没有放弃。”
她说,直到2018年大选,2023年政府更迭,郭素沁在国会中提出这个案例,并向赛夫丁纳苏迪安的秘书求助,才能在 2023年底获得公民权申请的批准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