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那个许多大马华人都会寄物资到中国的年代,远在中国的亲人若生活上有任何需要,身在南洋马来西亚的老村民陈敬和,就会把物资一一寄上,甚至也捐献教育,为当地学校发展建设贡献绵力。
78岁的陈敬和,寄过的物资包括钱、食物、针车、脚车等;由于他捐献当地的德里中学校,更获该校董事会回赠精美的“荣誉证书”,以感谢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奉献。
陈敬和祖籍潮州普宁,过去曾与中国的亲人保持书信往来,当年识字不多的他,委托别人写信寄到中国,亲人回函若有所求,就会按意愿寄上所需物资。
摄影:罗健杰

陈敬和是土生土长的大马华裔,1946年生于大山脚,长大后追随其父亲陈任贵的步伐,也寄物资给中国的亲人。
陈任贵是家族中下南洋的第一人,20多岁便只身一人来马谋生“捞金”,当年随身带着一个竹篮飘洋过海。
陈任贵落脚大山脚峇冬丁宜一带后,以种黄梨为生,购地开始种植业,生儿育女、扎根大马,家族在峇冬丁宜、山脚镇和中港一带活动。陈任贵是在72岁时逝世。
其儿孙辈原本在峇冬丁宜新村的老屋,留有该象征意义的竹篮,唯20多年前在一场大火中烧毁,许多珍贵家书付之一炬。
陈敬和上有1哥5姊、下有2弟2妹,他与妻子黄瑞霞(76岁)育有3男1女,如今内外孙19人、内外曾孙4人。他日前在英雄城的住家,与儿子陈祥兴(53岁)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回忆当年。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membershipFn.push(function(privilege) { if (!privilege.includes(\"premium_ads_flow\")) { let elem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subscibe-text-promo-in-article\'); element.classList.remove(\'d-none\'); element.classList.add(\'d-flex\'); } });
陈敬和曾有2次到中国探亲,最后一次是1998年带上了年迈的母亲随行,一了母亲探亲的心愿,而母亲随后以100岁高龄,在大山脚与世长辞。
盼马中友好情谊长存
今年适逢马中建交50周年,陈敬和希望远方的亲人,能继续好好过生活,也希望马中两国友好情谊长存。

他说,当年物资匮乏,生活艰辛,钱不够用,只要有需要,就会凭能力寄物资过去。当年,他在父亲留下的地段上经营养鸡业,也从事运输。
“以前我识字不多,是委托威南新邦安拔一间五金店的老板,写信后由对方帮忙寄过去,大家都是讲信任;寄去中国后,都有收到亲人回函告知已收到。”
他说,亲人们的生活后来改善,过得越来越好,这让他感到欣慰和放心。
“我希望他们能够赚吃,有工作做就好,我们就不用担心了。”
陈敬和于5个月前在家跌伤后,行动不便需坐轮椅及家人照顾,如今难以再到中国探亲,其亲人是居住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霖磐镇德桥旧厝村。

书信报告家乡红白事
陈祥兴向记者展示仅存的一封,来自中国亲人寄给父亲的书信;当年,他们都会汇报家族的事务包括红、白事,也会附上照片邮寄过来。
书信字里行间多是祝福及向大马的亲人问好,简单报告家乡地方人事变化,也邀请亲人有机会就相聚见面,字字透露着乡情与思念。
当年,也有来函寻求协助以寄钱回去建屋子等。
早年经历搬家,及位于峇冬丁宜新村的老屋火灾,陈敬和与中国亲人往来的许多书信,因而遗失或烧毁,但手上还完好保留收藏到中国探亲的相簿。
如今通讯发达,父辈年代的书信来往,寄出信件后静待日子飞逝再盼得回函的日子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这一辈如陈祥兴,透过方便快速又清晰的手机社媒平台“微信”,联系中国一方的亲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