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二连三发生了悲剧,我学校的几位孩子面临失去至亲的痛。除了感叹生命的造化和无常,我想要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和孩子们谈一谈告别。

有些人说,孩子还小,不需要和他们谈这些。丧亲路上,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不谈,只是一时的抵御,如果没办法好好消化,那种痛总会回来的,也许不是现在,但是未来的某一天或者某些时刻,会爆发的。
生离死别,是人生剧本里都逃不了的事。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想象中脆弱,是我们大人认为孩子无法承受,不可以和他们谈。但实际上,孩子拥有一种独特的韧性,特别是在有人引导时,他们能够逐步接受、理解,并找到自己面对伤痛的方式。如果我们选择逃避,孩子可能会把这种痛苦深埋心底,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一个未解的结。
告别,不仅仅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更是一种生命教育。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生命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意义的延续。通过理解告别,他们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学会在爱中告别,也在告别中继续爱。
倾听孩子
每个孩子对失去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表现出悲伤和失落,有的则显得冷静甚至麻木。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作为成年人,我们不需要强迫孩子“坚强”或“振作”,而是陪伴他们,倾听他们。
其次,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谈论生死。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或者动画来引导,例如讲述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老病死,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循环。对于年长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更直接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感受到告别的意义和价值。
告别需要仪式感。为了和一位学生们相识的小妹妹好好告别,我让班上的学生一起为她作画,孩子们一边画一边和我分享小妹妹生前和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一刻,我们重温和小妹妹一起的那些可爱回忆。这些,都是小妹妹留给我们最美的回忆。
《寻梦环游记》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是“死亡不是真正的终点,遗忘才是。”是啊,只要我们珍惜和至亲相处的时光,活在每一个当下。就算至亲离开了,我们还记得他们给予的爱,带着他们的爱往前走下去,那就会成为我们面对未来的力量。
人生是一场场告别的旅程,但每一次告别,都可以是一堂关于爱的课程。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用爱与告别,去填满它的宽度。在这段经历中,我希望自己能陪着孩子们,走好每一步,学会好好告别,也好好地活下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