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讯)由李宛璇、Ali Arami、张顺源、E.Ramanamohan莫汉主演的电影《红砖》3日举办媒体放映会,大谈透过这部电影,希望能带出教育的意义,及有关种族歧视的反思。
张顺源透露,他在看完剧本后立刻选择拒绝导演的邀请,“我一直不能接受我今年40岁,女儿都7岁了,你要我演一个刚进学院的人”,直到后来他看到这部电影能带出有关种族歧视的反思,才决定接演,“可以用这个角色来做一个反面教材”。

张顺源所饰演的“阿源”刚进学校就无理由的针对马来同学Ali。他指出,电影里有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真实的一些想法与故事,“华人觉得马来人懒、马来人觉得华人狡猾之类的”,必须打破三个种族之间对彼此的误解,才能实现真正的Satu Malaysia,“这么多年了,种族之间是不是不应该再带着排外的心态去相处,如果看了这部电影,可以实现真正的种族融洽,而不是表面上的,这就很有意义了。”
他忆述,“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可能父母或身边的人都会说‘印度人就是很恐怖,不要和马来人玩,他们都是被照顾的’,但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再把这个东西灌输给下一代?”因此他都会让女儿多与友族同胞当朋友,“这不是一部电影就可以改变大家的想法,需要做一个长期的灌输,而这个事情需要从我们这一代开始”。
对此,能流利以华语、粤语进行沟通的印裔演员莫汉也深有同感,“就像很多人都觉得印度人肯定都是喝酒的,是坏人,但不是每一个印度人都是这样的,希望这部电影播出后可以有所改变,大家只是肤色不一样而已。”

不仅是有关种族歧视的反思,《红砖》还带出教育的重要性。张顺源在拍摄这部电影后,深感教育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现在的人觉得教育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部电影可以让我们知道,现在有的一些东西,其实都是以前的人努力才留下来的。”李宛璇也认同表示:“开拍之后才意识到这个故事原来很有意义,上个时代的人都很伟大。”

由于《红砖》讲述的是60年代的故事,演员们在电影中也需要还原当时的造型,三位男主演也需要戴上假发,让李宛璇忍不住笑说:“每次拍摄最好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他们带假发。”而张顺源也哭笑不得自曝,他当时有让女儿看戴上假发的自己,结果女儿完全认不出他是爸爸。
《红砖》是一部纪录片电影,讲述在1968年3月24日举行的马华公会第18届年度大会上,马华公会总会长敦陈修信宣布,该政党将启动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举措,以帮助那些因未能获得大马教育证书考试MCE所需成绩而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

此宣布为来自不同地区的美丽、阿源、拉扎里和拉玛带来了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角,看到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下,投入参与建立东姑阿都拉曼学院(TARC)的人们,特别是许启谟和敦陈修信,历经两年努力不懈的奋斗。此片也同时表现了第一批在拉曼学院(TARC)毕业的学生,如何透过该学院成立所带来的机遇,令他们在生活、困境、精神与成就上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