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多元丰富美食料理文化的核心底蕴,除了芳香草药和新鲜农产品,也包含了古老医学(中医)智慧,每一种食材都有各自的疗愈作用。

在现代科学接受“饮食决定健康”这个概念之前,古代中医就已通过精心调配的饮食,来调和身体能量。
中医认为,食物的作用超越了单纯的营养供给,而是能够成为有助于预防疾病,以及恢复人体平衡的有效药物。通过精心配搭的日常膳食,满足特定健康需求,使自家厨房变成药物宝库。
这种注重整体的方式,将烹饪艺术与药用效果相互结合,为人体健康和整体保健,提供了恒久有效的“处方”。
有别于通常依赖药物的西方疗法,中医将食物视为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正是“药食同源”理念。
举例:生姜具有温阳解表、行气止痛特性,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和胃痛,促进消化液分泌,减轻胃部不适;枸杞则被认为具有滋阴补肾效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它含有丰富多糖类、氨基酸和维他命,被认为能提高抗病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通过了解不同食物特性,以及食物对身体能量系统的影响,人们可做出更明智选择,从而促进人体平衡,并保持活力。

四气五味能量特性
中医讲求整体性,其回归自然治疗方向别具一格,同时也重点关注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与治愈之间,存在的深刻关联性。这一理念在其独特“四气五味”理论中,得以体现。当中医注重食物属性和味道时,是否曾思考过其背后深层含义?
除了单纯的味觉享受,中医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气属性,以及 “甘、酸、苦、辛、咸”五味分类。这些分类奠基于数百年古老智慧,进食目的不仅是满足饥饿感,更是协调身体能量的关键。
探索这古老“四气五味”原则如何持续塑造中医饮食实践,为食物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供了独特视角。这是一门理解食物如何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艺术,对于人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改善慢性疾病
中医因其在辅助管理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健康疾病管理方面的潜力备受关注。
肥胖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导致气滞、湿气重和痰液积聚。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研究的核心。
举例来说,含有山药和薏仁药膳已被研究证明对减轻体重有益。山药和薏仁因其营养价值和祛湿特性而闻名,有助于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有效减重。
研究表明,每日食用山药可显著改善老年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山药富含抗氧化酶和膳食纤维,被认为在有效控制血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山药在中医实践中,在辅助治疗肥胖和糖尿病方面的重要性。此外,山药在菜市场中十分常见,常被用于煲汤和入菜。除了山药,人参、黄芪、丹参、知母和地黄等中药,因其调节血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能力,也在中医药膳界备受推崇。
中医核心理念融合了“药食同源”智慧,通过四气五味原则协调身体自然平衡,解决健康问题。食物不仅是营养,更是通向充满活力健康生活的关键。以食养生是中医精髓,倚赖数千年传统智慧,超越表面症状,专注于提供基于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今天就咨询专业认证中医,以饮食开启通向健康与活力的全新旅程。
强调个别化诊治
按照中医原理,在饮食中加入各种味道,不仅可提升食物口感,还能维持身体自然平衡,使之达至最佳健康状态。然而,尽管各种味道在维持身体平衡和促进健康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中医温馨提醒,过量食用或不适合个人体质的某些食物选择,可能破坏身体微妙平衡,甚至导致健康问题。
举例,中医认为过量摄入油腻或高脂肪食物会导致体内湿气和痰液积聚,进而引发肥胖、消化不良和呼吸等问题,如粘液增加或呼吸困难。湿气过重还可能导致身体不同部位的浮肿和肿胀等症状。此外,过量食用辛辣或油腻食物,也可能加剧炎症、胃灼热或皮肤问题。生冷水果和蔬菜等寒性食物,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体寒,特别是对消化系统较弱人群而言。
因人制宜
据中医原则,保持均衡饮食,以适应个人独特体质和健康状况,显得格外重要。中医强调通过结合不同能量属性食物,来调节身体功能,预防疾病。因此,尽管食物在营养和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关键在于食物质量和适量摄入,以确保其对整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例如,中医将“肝阳上亢”描述为一种体内阳气过多,积聚在肝脏的不平衡状态,导致肝气亢奋。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高血压、易怒、头痛、眼红和睡眠问题等症状。
为改善“肝阳上亢”,中医建议通过饮食调整和中药治疗来清热平肝。推荐食用黄瓜、西瓜、苦瓜和芹菜等凉性食物,以降温平衡,缓解症状。然而须注意,中医治疗是根据个人体质和失衡情况量身定制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体质寒凉或存在其他问题人群来说,这些凉性食物可能不适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癌症实例
这是另一个理解中医饮食原则的例子:在癌症患者治疗中,生活方式的调整,特别是饮食方面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体质寒凉患者,癌症幸存者的临床案例展示了中医饮食原则的实际应用:某名患者最初专注于以蔬菜和水果为主的均衡饮食,但经常感到持续的寒冷,需要穿多层衣服。由于缺乏对中医平衡凉性和温性食物原则的理解,该名患者饮食中,缺乏必要的温补食物,来解决气虚或能量不足问题。调整饮食后,添加了温性食物,其症状逐渐改善。
上述调整方案展示了中医在恢复平衡和缓解慢性体寒方面的整体方法,最终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该例子也显示出,找出失衡根本原因,并了解个人体质和病史背景至关重要。
中医将这种做法称为辨证论治,强调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因此,中医优先考虑个性化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有效满足每位患者独特的健康需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