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8日综合电)美国知名科技网站《物理学家组织》(PhysOrg)周二(6日)报导,德国黑森州的研究人员首次全面解析拟蝎(Chelifer cancroides)的毒液成分,发现其中含有对抗抗药性院内感染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强效分子,这项突破性的发现有望为未来难治性感染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据报导,这项研究由LOEWE转译生物多样性基因组中心(LOEWE Center for Translational Biodiversity Genomics, LOEWE-TBG)进行,结果近日发表于《iScience》期刊。
拟蝎(Chelifer cancroides)也称书蝎、伪蝎,是一类小型的蛛形纲节肢动物,它们并不是蝎子,属于拟蝎目(Pseudoscorpiones),与真正的蝎子(Scorpiones)在分类上有所不同。拟蝎的外观可能使人联想到蝎子,因为它们也有钳状的前肢,但它们的体型通常较小,且不具备蝎子的尾部和毒针。

拟蝎的毒液是通过其前肢的钳子释放的。这些钳子不仅用于捕捉猎物,还能注入毒液以麻痹或杀死猎物。拟蝎的毒液具有抗菌特性,并且对小型无脊椎动物有效,但对人类并不构成威胁。这使得拟蝎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控制小型害虫的数量。
这种生物的毒液对分析来说一直是个挑战,但研究团队成功人工合成了其中的一组新毒素,命名为“checacins”。测试显示,这些毒素对MRSA等抗药性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MRSA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菌,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抗药性,常引发难以治疗的感染。研究表明,“checacins”对MRSA的抑制效果令人振奋,但这些毒素对人类细胞也具有一定毒性,可能引发炎症反应。
研究人员表示,需要进一步透过生物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优化,以减少毒性并提高药效。
“动物毒液是潜在药物的宝库,但至今仅有一小部分被研究。”该研究的领导者、弗劳恩霍夫IME-BR和吉森贾斯特斯·李比希大学(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的吕德克(Tim Luddecke)博士表示:“我们的新发现表明,深入研究这些小型毒性动物的毒液是值得的。”
这项研究强调了探索新型抗菌物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抗生素耐药性感染可能成为全球疾病相关死亡主要原因的未来,这些新发现为医疗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文:台湾自由时报
图:Louis Roth专页
加入中国报官方Telegram:https://t.me/chinapressonlin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