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1日综合电)夏夜点点萤光在草丛间闪烁,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然而,这些迷人的小精灵正遭受着生存威胁,它们的未来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最新研究揭示,萤火虫的发光并非只是为了求偶,而可能源于数百万年前一场氧气危机。
《大众科学》7月30日报导,长久以来,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警告捕食者:“我有毒,别靠近!” 而萤火虫体内一种名为“蟾酥毒素”的化学物质,正是它们毒性的来源。
然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挑战这一传统观点。他们分析16种萤火虫的基因和毒素后发现,萤火虫的发光行为比蟾酥毒素出现得更早,也就是说,发光可能并非一开始就为了防御。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该研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或与1.83亿年前一场全球性缺氧事件有关。当时,海洋中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迫使萤火虫的祖先进化出一种名为“萤光素”的物质来因应氧气压力。萤光素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帮助萤火虫在低氧环境中生存,而这一过程中,萤火虫也点亮了自己的光芒。
如今,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挑战让萤火虫的未来更加堪忧。气温上升、降雨模式改变,以及城市扩张导致的光污染,都严重威胁着萤火虫的生存环境。试想,当夜晚不再黑暗,萤火虫又该如何找到彼此,传递爱的讯息呢?
好消息是,科学家和公民科学家正在联手,利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寻找保护萤火虫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减少光污染、恢复自然栖息地、避免使用农药等措施,都能为萤火虫的生存带来希望。
文: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台湾《自由时报》、《大众科学》
图: 维基百科
更多不可错过的热门新闻,请到
中国报官方WhatsAPP平台!
加入中国报官方Telegram:
https://t.me/chinapresso
nlin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