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求学问的地方,也是社会的缩影,我们在学校,不只学习知识,也学习待人接物和人情世故。美好校园回忆让人毕生难忘,但糟糕、负面校园回忆也一样。校园霸凌事件,对身心灵发育未健全的学生而言,处理不当甚至伤害身心灵,影响一生,所以这类事件应防患于未然,别让恶性种子发芽。

替同学取难听的外号、说出“不要和他做朋友”这句话,这些类似行为,相信不少人在求学生涯都做过。
然而打闹和霸凌终究有区别。
霸凌或欺凌,是涉及当下、持续、或长期,对另一人或群体施以言语、肢体或心理上的侵犯,或透过关系排挤,或性欺凌的行为。
霸凌可按发生场所区分,在校园发生的霸凌事件,被称为校园霸凌。
根据《2023年教育部旗下教育机构霸凌行为应对指南》,霸凌是由个人或群体,透过各种方式,包括透过肢体、精神上或情绪方式,对受害者施以暴力或强硬手段,或恐吓、骚扰、侮辱或伤害受害者,对受害者形成肢体或情绪伤害的行为。
该指南说,霸凌大致可分为4种形式,即肢体、言语、非言语,以及网络霸凌。
肢体霸凌,包括对受害者身体施暴,例如拳打脚踢、掌掴耳光等,且偷窃、损坏或刻意隐藏受害者财物,以及强迫受害者作出后者不愿意的行为,也归类为肢体霸凌。
言语霸凌涉及口头上的欺凌,例如嘲讽、侮辱受害者外貌、肤色、种族、缺陷、造谣、诽谤、愚弄和取外号等。
至于非言语霸凌,是以肢体动作、脸部表情、手势的欺凌,包括吐舌头、窃笑、侮辱动作,以及心理攻击,即杯葛和孤立等关系霸凌。
网络霸凌则是指向使用通讯设备和科技,例如通讯应用程式、电邮、社交媒体、手机、网络游戏等平台,去做以下行为,包括毫无理由地孤立别人,拒收电邮或将对方踢出群组、欺骗别人交出个人资料,并散播给第三方,以羞辱对方,或入侵受害者电邮或社交媒体账号,冒充身分 去发送信息,或利用社交媒体去作弄别人,例如拿同学或教师开玩笑。

去年近五千宗通报
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见过校园霸凌情节,现实生活中的校园霸凌,似乎没有那么遥远,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以电视剧《流星花园》为例,剧中大专学院富家子弟四人组“F4”看一些同学不顺眼,就开始欺负同学、恶作剧,以及号召其他同学加入行列等行为,实际上正是一种校园霸凌。
根据去年报导,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在国会教育部学生纪律犯错系统(SSDM)2023年1月至10月数据显示,国内共通报4994宗校园霸凌案件。
2022年,我国通报3887宗校园霸凌案,以及在冠病疫情和行动管制令期间,即2021年通报326宗。
身为大家庭一分子,在霸凌事件中,不只施暴者或霸凌者需就此负责,受害者和旁观者、家长、校方和政府等各造都有责任。

教育防患于未然
打闹和霸凌之间有何区别?在霸凌事件中,涉及两造出现势力或地位不对等、长期或反复攻击行为,这类行为存有恶意,反观打闹是在玩乐和愉快气氛下进行,涉及双方在打闹结束后仍可以愉快相处。
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汉维指出,霸凌指向蓄意且具伤害的行为,也是持续重复出现在固定学生间的欺凌现象,并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或生理负面效果。
他说,霸凌导因有很多,当中包括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受网络、影视影响,以及个人成长出现扭曲等,并强调遏止霸凌,最关键的是教育。
“教育孩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要分清楚界限。”
遏止霸凌,预防胜于治疗,莫要等事态严重,才来补救。
陈汉维认为,教育是应对霸凌问题的最好方法,毕竟在造成伤害后,各造需耗更多心力去处理,去纠正问题。
“与其等事发后才来处理问题,不如先教育孩子。”

模拟案例认识霸凌
陈汉维指出,在打击校园霸凌的努力中,教育者首先要确保学生对霸凌有正确认知。
“学校教的学术课程,毕业后多数人都忘记,但校园回忆永远记得;如果曾遭遇霸凌,伤害一辈子记得,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先要有认知,明白什么是霸凌,从小教导。家长要学习,教育孩子在保护自己之际,也记得不可伤害别人。”
陈汉维身为心理辅导师,累积不少处理校园霸凌个案的辅导经验,并以一个模拟案例,带领读者认识校园霸凌、其影响力,以及应对方案。
在这个模拟案例中,有两个中学生,两人是同班同学关系,其中小美是个文静、高敏感、课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小明是个号召力和攻击性强的学生。
小明非常善于和他人打交道,一直想突出自己,并看小美不顺眼而开始在班上嘲讽小美,以言语方式刺激小美。
后来,小明的攻击升级,他号召其他同学孤立小美,在同学之间社交媒体群组羞辱小美,发起攻击小美的话题,邀请其他同学加入讨论。
面对小明的攻击,小美在学校上课时,倍感压力,她越来越抗拒上学,甚至旷课,情绪变得不稳定,不只会哭泣,学习成绩也下降,此事引起小美母亲和教师关注,经调查后发现小美遭遇霸凌。

心理辅导涉及双方
在应对霸凌事件,不止要处罚,心理辅导也是关键之一。
在小美出现异常后,教师展开调查,包括向学生了解情况和面谈,在收集证据后,将此事带往学校训导处,校方也安排辅导老师为小美和小明做心理辅导。
陈汉维说,霸凌事件中,无论受害者和霸凌者,都需接受辅导,让专业辅导老师或心理辅导师帮助受害者和霸凌者调整思想、调适心情。
“训导处采取对付行动后,老师要展开教育工作、学校要介入,阻止霸凌事件重演。执法当局也要制定政策,全面应对霸凌。”
他指出,在受害者辅导方面,心理辅导师需与接受辅导者建立信任关系,让后者感受被同理,以及处在安全环境,协助后者更好地面对自己,应对生活挑战。
让孩子勇于求助
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不懂得拿捏分寸,是成长路上的挑战。
陈汉维指出,在小美被霸凌事件中,她遇到困难或迷茫时不愿开口求助,是青少年不成熟的表现。
“小美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想要家人担心,希望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没有开口求助,这是中学生挑战,他们会觉得自己应该有能力处理问题,但中学生不成熟的地方往往就是不知道这困难超越自己负荷范围,应该求助,不是哑忍。
“师长可让孩子知道,人的能力有限,可以适当求助,求助不是幼稚的行为。”
情绪管理 更胜成绩
陈汉维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包括家长在内的教育者应深思教育本质,“到底课业重要,还是其他方面,如情绪管理比较重要?
“我们一直宣导,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情绪管理、冲突管理技能,远比学术成绩更重要。
“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却一辈子受用。”
他也说,学习待人处事是人生重要课程,且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掌握正确情绪和冲突管理技巧,成长路上引起的小冲突逐渐演变成严重冲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个社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