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08)
父亲一直在有意无意之间想把我栽培为杂货店铺的接班人。我进入初中时,父亲问我想不想学习如何记录杂货铺账目。我点头后,他找来了一位家族也是经营杂货生意的高中生木丰。木丰指导我做账。无独有偶,我二哥也叫木丰。木丰的记账方式很简单,账目只有进项和出项。我只要记录每天进货的总金额,对比当天的生意收入,再点算财柜的现金总额,所有数额接近或对数后,就算是成功过关。
另一个记账方式是针对客户的赊账。五六十年代的杂货店铺都习惯采用555的小本子记录客户的赊账,本子一式两本,杂货店铺收藏一本,另一本由客户自己拿着。赊账的客户每次买办时,就在两本小账簿上分别记录货物和赊账数额,每月结算一次。赊账者一般在月底领薪后的第二天就会上门清还欠账。
在学会记账后,我对杂货生意又多了更深层的认识。我理解了进货成本和每一种货物的边际利润。大多数日常用品都采取薄利多销。马来西亚迷你小店崛起前,乡下杂货店铺都有赊账的传统交易行为。赊账者一般不会对货物的价格讨价还价。因此,杂货店铺会稍微调高赊账客户的货物售价。

最响往身心自由
乡下杂货生意竞争激烈。我们偶尔会因一些货品价格比其他竞争者卖价稍高而面对客户抗议,他们会选择到其他杂货店铺买货,特别是那些现买现付的客户居多。
杂货铺主要由父亲、大哥和我无薪帮工,从早忙到晚,平均每天劳作15个小时,每周7天,每年365天不打烊。一日三餐在家吃饱就算。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们负责种植栳叶、蔬菜和番薯木薯农作物,以及饲养鸡鸭和猪只,更甭说有所谓的工资。
任何需要用钱买的东西,我们都得当伸手将军。一家人省吃俭用下勉强度日。在贫困环境中的成长,我没感觉自己很苦。我响往的只是身心自由。我常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们同龄的邻友们一样,相约尽情玩乐。可惜,这个童年美梦,始终都没有实现。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membershipFn.push(function(privilege) { if (!privilege.includes(\"premium_ads_flow\")) { let elem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subscibe-text-promo-in-article\'); element.classList.remove(\'d-none\'); element.classList.add(\'d-flex\'); } });
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家里解决,但父亲偶尔在杂货店铺,也会从附近的传统咖啡店叫来一碟香喷喷的炒粿条。他先吃一部份后,就转给大哥,然后由我把剩余的都吃得干干净净。长大后,我顿悟了中国人碰面时的口头禅“吃饱没?”内含的历史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贫瘠三餐不饱的动荡时代,有得吃,真的比什么都开心。
第一志愿当老师
小学时,有一次父亲领着我乘搭大巴士到20公里外的大山脚市镇办货之余,走到伯公埕旁边的米台目档口一人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肉碎清汤米台目。日复一日在家解决三餐,早厌倦了大葱、马铃薯和咸鱼。那个年代能吃上一碗米台目是多么天大的幸福啊!后来,我每一次自己到大山脚办货,总是拿着父亲偷偷多留的两毛钱回到这老地方回味一番。
贫瘠的务农大时代里,缺乏帮助经济起飞的工业。乡下庶民贫困居多。小学时,我立下的第一志愿是当一名老师。那个年代,灵魂工程师是最高尚的职业,受人尊敬。我当时感觉在杂货店铺工作是何其的辛苦耗力。其实,真正更吃力的劳作,是日晒雨淋的农夫耕作!
明日待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