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3日综合电)一只大白鹳13年前停在土耳其一个小村庄渔夫正在捕鱼的船上,从此,每年春天都会回来与这名渔夫相聚,这段人鸟情谊持续至今,《纽约时报》今年实地采访,3月30日刊登长文报导。
这名渔夫伊尔梅兹现年70岁,住在布尔萨省的艾斯基卡拉奇村,他为这只白鹳取名“亚伦”(Yaren),推测为17岁,Yaren在土耳其语中意思是“朋友”。亚伦今年在2月29日回到这座村庄,当地媒体指它就像土耳其版“普克苏托尼报春土拨鼠菲尔”。

这段友谊在一名土耳其生态摄影师推波助澜下,不但在土耳其全国传颂多年,还被写进一本童书、成为奥地利和德国教科书题材,土耳其导演拍摄这段跨物种友谊的纪录片《亚伦》,获得2020年“布拉格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当地政府也架设网路摄影机,让世界各地爱好者关注亚伦与其伴侣“娜兹莉”动态。
提高白鹳保育
纽时指出,亚伦的名气不仅促进观光,也有助提高白鹳保育。该村所属卡拉贾贝伊市市长厄兹坎说,市府定出照顾这种鸟类的“总体计划”,一开始还有一些人批评市长为什么要去管鹳鸟的事,但是现在居民会主动通报哪里鸟巢受损,甚至有住在别的城市朋友,看不到直播会来电抱怨。
艾斯基卡拉奇村位于白鹳往来欧洲和非洲的迁徙路线,每年入春时都有白鹳在此停留,夏天结束就南飞去过冬。
村长塞汀向纽时说,纪录中1980年代村里有鸟儿繁殖的巢有41个,表示有82只鹳鸟,不包括雏鸟,但今年只有4个,包括亚伦的;村民的记忆里没有类似伊尔梅兹和亚伦之间这种感情,“我从没见过”。
对伊尔梅兹来说,亚伦的出现是他平静晚年生活的意外访客。他说,起初每一年亚伦南迁离开,他都会想“它还会不会回来”,几年下来就不再担心这个问题,“我确定,只要我还活着,这只鸟就会回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