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日综合电)台湾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已有29例通报,其中有17例个案检体检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农业部主秘范美玲在周二表示,Bongkrekic Acid根本和米无关,卫福部本周就会举行专家会议,呼吁Bongkrekic Acid应该尽速另取译名。
唐菖蒲伯克氏菌共有4种病原型,农业部农试所指出,会分泌Bongkrekic Acid的仅为椰毒亚型,台湾环境现存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并不会分泌Bongkrekic Acid,也不会传染人,至于椰毒亚型都是透过食物传播,并没有感染植物的案例,台湾农产品安全无虞。

范美玲今出席7-11携手农粮署开卖凤梨记者会,会后被问及目前都将Bongkrekic Acid称为“米酵菌酸”,是否会影响对米食的观感与信心,范美玲表示,Bongkrekic Acid和米完全无关,站在农业部立场,希望卫福部这周举行的专家会议可以尽速更正该译名,以免国人对于米产品有不必要的疑虑。
另对于谣传指杏鲍菇、凤梨等曾有Bongkrekic Acid,范美玲严正澄清表示,台湾产农产品都未曾发现有Bongkrekic Acid,所有台湾产农产品都是安全无虞,台湾人可安心享用。
农粮署代理署长苏茂祥表示,已接到许多当地米粮业者反映,认为Bongkrekic Acid根本和米无关却译为“米酵菌酸”,也盼赶快更名,也表示纯米制作的粿条、粄条都不会有这类问题。
台大毒理学研究所教授姜至刚表示,米酵菌酸应改名为“椰黍菌酸”较为精确,也表示宝林茶室使用的粿条跟河粉并非纯米制作,而是有添加玉米淀粉,未曾于纯米制作的米食或米饭发现会分泌毒素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亚型。
文 综合报导
图 互联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