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1日综合电)经济不景气,不少中国科技企业开始采用“共享员工”模式,以节省成本。这些共享员工的工作地点灵活,通常不会和企业签订固定合约,只依短期项目领薪。
官媒《央视财经》日前披露,采用“共享”模式后,许多企业人力成本降低约5%至10%。
报导描述,在北京某家科技公司,“共享程序员”(程式设计师)赵松松正忙着跟进项目进度,不少与他坐在同个办公区的同事都不只服务这家公司,“做‘共享程序员’可以同时承接很多间公司的项目交付过程管理,我同时在做的项目有6至8个”、“现在整体收入比之前提高了约40%至50%”。

设计师梁鑫也是“共享员工”大军中的一员。在北京一间餐饮设备和技术服务企业,她的工作内容包括与企业市场部负责人讨论宣传设计,“我们手上一般同时接2至3间公司的项目,工作地点比较灵活”。
报导说,在3至4月招聘旺季,类似的“共享程序员”、“共享设计师”、“共享财务”成为不少科技型企业的用人新选择。这些员工一般不与企业签订固定合约,而是与企业针对某一项目进行短期合作。
北京某餐厨设备服务科技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王雪表示,公司会在一些平面设计项目采用“共享员工”,例如给客户做一些企业介绍册等,这些灵活办公的设计师可节省人力成本。
北京某财务收支管理科技公司首席行销官蔡丽也表示,公司处于创业阶段,总人数不到600人,约100人的“共享员工”中有很多工程师。
据报导,“共享员工”实际上并非“新兴事物”,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已有生鲜电商与餐饮门市共享员工,这种“共享”形式目前延伸至科技企业重要职位,或可视为企业在大经济环境不景气下的“求生之道”。
“共享员工”虽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但有网友认为仍存在许多“隐形问题”,如劳动纠纷或社保归属等问题。还有网友直言,这就是过去的“打零工”,“共享员工这玩意不就是劳务派遣或外包,还是那种没活发最低工资、五险都不一定交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