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30日综合电)宝林茶室食安问题闹得人心惶惶,台湾卫福部再去阿布也召开记者会表示宝林案首名死者遗体解剖后,证实体内有“米酵菌酸”。那么,“米酵菌酸”究竟是什么?如何避免吃到它?外食族在外面用餐,究竟该如何自保?
*1.“米酵菌酸”是什么?食物中毒症状?
“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由唐苍蒲伯克氏菌产生的罕见毒素,这种菌通常会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生长,尤其是在“椰子”和“玉米”之中,而且在摄氏22度~30度的温度,以及中性至微碱性的特定pH值下,这种菌会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2.“米酵菌酸”可能出现在哪些食物中?
据程涵宇营养师分享,较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主要有4大类:变质淀粉类产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马铃薯粉等)、变质的新鲜银耳、完全或不完全发酵的玉米、椰子制品,换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则是肠粉、河粉、米线、湿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银耳、凉皮、发酵玉米面等。

*3.“米酵菌酸”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根据卫福部表示“米酵菌酸”会对肝脏和其他器官造成伤害,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精神不振、头晕、嗜睡、腹痛和呕吐。在严重情况下,食用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危及生命。
此外,王介立医生也在社群发文表示,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体,把国家比喻成细胞,那粒线体就是国家的发电厂。“米酵菌酸”的作用就是对全地球的所有发电厂发起无差别攻击,等于让全球直接陷入停电状态。换到人体,就是细胞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无法产生能量,导致全面性的细胞死亡。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4.如何避免吃到“米酵菌酸”?
由于“米酵菌酸”不会因为洗涤或烹饪而被破坏,因此“预防”才是最大关键,消费者应该避免食用长期存放在不当环境中的淀粉发酵食品。根据程涵宇营养师表示,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不要让它有机会生长,食物一开始就要保持卫生,制程良好、保存完整,不论是冷冻、冷藏或高温杀菌,盐渍酸渍等都可以帮助降低污染风险。
*5.外食族在外用餐如何自保?
虽然说自保方式就是提前预防,避免吃下保存不当的食物,但对于外食族来说,食材保存与食物新鲜度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尤其是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在外观、气味和味道上与未受污染的食品一模一样,对此程涵宇营养师则说:“以过去的经验来看,主要能预防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就阻止高风险发酵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建议外食族日常可以餐厅、菜色不固定来分散分险,谨慎挑选店家有认证与口碑的店家。
文 综合报导
图 互联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