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31日综合电)你在郊游、健行时拍摄的照片里,占上多少位置?研究发现,在相片中愈“渺小”的人,心理健康状态愈好。脑神经学及心理学专家提议大家用怀着敬畏大自然的心态健行,能够改善心情,纾减压力和负面情绪,减少自我封闭,是长者抗衰老的良方。美国哈佛大学医学期刊、《财富》杂志、《纽约时报》等刊物,以至世界经济论坛都推介这种“敬畏行”(awe walk) 。
早于20多年前,就有心理学和神经学专家开始研究“敬畏”的科学,探讨人类置身大自然或庞大体系里所经验的震慑感和臣服感对脑部有何影响。观赏夕阳下辽阔壮丽的山脉,见证挚爱在颁奖礼上获得荣耀而感动得眼泛泪光,都是表现敬畏之情的例子。
所谓“敬畏行”,是指怀着敬畏大自然之心步行,期间将专注力由自己转到周边的环境和景物,观察和感受慑人之处,例如一边步行,一边欣赏各种叶子和花朵的细节,找出新意和值得赞叹的大自然奥妙。
精神科医学期刊《Emotion》在2020年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人类如果经常常出现臣服感或作出赞叹,有助减压和提升精神健康。该项研究招募60名长者每星期抽出15分钟健行,为期8周。半数参加者随机编入普通步行组(对照组),另一半人则为敬畏攀山组。专家先向敬畏组成员讲解敬畏大自然的情感,然后请他们在步行过程中尝试体验敬畏的情感。

所有实验参加者都要在步行开始、中段和结束时自拍照片,以及在每次步行前和后填写情绪评估问卷,为自己的焦虑、抑郁和生活满意度评分。
研究人员分析参加者在步行过程中的自拍照,发现敬畏组在照片中展露的笑容明显较对照组的多,而且笑得更灿烂。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敬畏组在自拍照片中所占的比例,变得愈来愈小,照片画面大部分是背后的风景。
敬畏组成员在问卷调查中报称攀山时得到的敬畏感也逐渐增多,有慈悲和感恩等情感的次数和强度,也明显较对照组多。研究亦发现,敬畏行的好处延伸至日常生活,参加者表示平日的好心情增加,烦恼和忧虑减少。可是,两组参加者在实验后的焦虑、抑郁和生活满意度跟实验前相若。
问卷亦邀请参加者描述步行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一位敬畏组成员分享;“秋色很美,在绿意盎然的树林中看不见枯叶。雨水令地上的叶子变得湿润,脚踏树叶时的声响不再清脆,地面变得软绵绵……”
反观对照组的参加者较着重自己。有人说攀山期间“想起下星期要去夏威夷旅行,起行前有很多东西要准备”。另一人的步行感想是:“今日天气很好,我想登山之后去探望曾孙女。”
负责该项研究由美国加州大学神经学、精神与行为科学系助理教授史丹姆(Virginia Sturm)博士带领。她表示,该项研究旨在找出改善长者情绪和脑部健康的方案。人类随着年老而出现社交孤立、焦虑和悲伤,这些负面情绪都是自我中心的状态,有损身心健康。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史丹姆博士解释,敬畏行在于鼓励大众重拾儿时的好奇心,不受固有框框局限,让正念像指南针一样,引导自己专注当下。敬畏之情有助大家重新为自己定位,自觉是沙滩上的一粒沙,或者是浩瀚宇宙的一抹尘埃。
史丹姆表示:“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健行,感觉自己微不足道时,也会感受到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更紧密。连结到无法即时理解的庞大体系,知道自己的渺小,那是一种完全开放自我的自由体验,而不是试图要自己成为什么模样。”
敬畏让人找到比自己生命更大的价值,专注在别人和其他事物上,而不是只顾自己。史丹姆总结,研究验证了长者以敬畏自然的心态步行,可提升正面情绪,促进社交连系,又可减少加快衰退的负面情绪。敬畏行简单易做,而且不用花费金钱,是改善身心健康和心情的良药。
“敬畏行”小建议
1.选择风景怡人的健行路线。
2.步行期间将手机设定为飞行模式,减少受骚扰的可能。
3.每星期转换路线,保持对沿途景物有新鲜感。
4.如果不便到郊外,可选择到公园健行。
文:拾方视角
图:示意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