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国的亲人来信,都因为生活贫穷希望我们寄钱及物资救济,但是自从邓小平经济改革开放后,不到几十年时间,中国亲戚的生活条件已经比我们好上百倍,远远超过我国,过着富裕的生活。”
马华新山市议员陈珊珊的祖母李英(89岁)在儿子陈志华(67岁)协助下,向《中国报》阐述这段救济中国亲戚的过往故事。
陈志华转述指出,已故父亲名叫陈德,1925年出生,在1928年时从中国坐船,花了一个月时间,南来马来西亚谋生发展。
他说,母亲李英是在1935出生在马来西亚。
他坦言,父亲在马来西亚工作后,都会寄钱救济在中国的亲戚及家人。

“因为我爸爸以前是做木山工作,收入比较高一点,中国亲戚信一来,爸爸就马上寄。”
他说,母亲李英也是一样,是个心地善良念旧情的人,都会一直寄物资及钱给中国的亲戚。
“当时,70年代,我们在马来西亚的生活也是很穷,但是,中国那时比我们更穷,因为,日本刚撤离中国,加上中国内战才结束。”
他坦言,早期中国亲戚来信都是要钱,让他们觉得很现实,后来发现金钱及物资的救济,对中国的亲戚真的是太重要了,毕竟当时中国太穷了。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membershipFn.push(function(privilege) { if (!privilege.includes(\"premium_ads_flow\")) { let elem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subscibe-text-promo-in-article\'); element.classList.remove(\'d-none\'); element.classList.add(\'d-flex\'); } });
他说,那时父母寄到中国的东西包括有万精油、青草油、风莎丸、药油,后期则是手表、摩哆、电视机。
“我还记得,当时在80年代,兑换率是1令吉对人民币5元,令吉比人民币大很多。”
他说,因此,记得当时有机会回到中国,就如土豪般,出钱宴请亲戚们。
他坦言,没想到,经过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一个经济改革开放,90年代,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开始富强起来。
感激代守护
让出百年老宅
陈志华指出,父亲在3岁的时候,由祖父和祖母从中国坐船来到马来西亚谋生发展。
他说,在中国乡下祖父也留房子给父亲,并以父亲的名字登记为产权所有人。
“产权是我父亲的名字,我们回中国寻根时,发现我父亲的堂兄弟的子孙,帮我们守护老屋子。”
他坦言,从祖父1928年南来,这间老屋子已由堂兄弟的子孙照顾了100年。
“虽然屋子登记在父亲名下,后来我想我们亏欠中国亲戚很多,同时也不打算回去发展,产权证交给堂兄弟,因为他们已经照料老屋这么久了,他们应该拿到老宅的产权,只希望过年过节能够回去探亲,就已经足够了。”

陈珊珊:小时代祖父写信寄回乡
陈珊珊指出,自己家是代理报纸的,小时候祖父陈德还在世时,经常会代笔帮祖父写信寄回中国。
“祖父会认字的,也会写书法,毛笔字也写得很漂亮,我读小学时候,祖父时常写信回中国,后来祖父年纪在大一点,就由我代笔了。”
她坦言,当时祖父口述,她就慢慢的写。
“我记得我应该是5、6年级,而且2、3个月就要写一封信,后来没想到,我的华语也慢慢的被训练起来。”
她说,书信一直写到中学,就没有写了。
“因为那时候,开始有电话,我们开始打电话联络,那时后书信就比较少了。”
她坦言,现在已是用微信联络,并且可以视讯了。
她也透露,在小的时候,祖父一直告诉她是龙的传人,不要忘记祖国是中国,并提醒她祖籍在中国。
“因此,我知道本身的祖籍是广东云浮市。”
母女分开 20年后再相见
李英也透露,父亲当年来马来西亚谋生,母亲则留在中国。
“我妈妈在中国生了哥哥,就自己一个人来南洋找我爸爸,来到马来西亚就生下我和弟弟。”
她坦言,后来弟弟在满月时,父亲就过世,母亲就回中国,而她则独自留在马来西亚。
“我当时18岁,妈妈要我结婚,在见到我结婚和举行婚礼,妈妈感到安心,便回中国了。”
她坦言,当时是1960年代,要回中国不是这么容易,一直等到1980年代,才有机会回中国。
“我和母亲有整整20年没见,见面时非常开心和激动。”
2024年大年初三,李英的侄子一家人也来马来西亚探访她,并透过视讯和中国的亲戚聊天,一解相思情。
文章评论